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 8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武钢在 “一米七工程” 中的设备安装、座浆法施工和无垫板施工工艺中,开始使用无收缩灌浆料。这是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技术的起源,该技术取消了传统安装施工中大量使用的楔型金属垫板,以设备底座下的基础混凝土作为支撑,使设备底座受力更加合理。
到了 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对混凝土膨胀剂的研制成功,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于 1987 年研制成功 CGM/HGM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其材料性能和可操作性赶上了日本、德国的同类产品,部分参数甚至超过它们,而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2。
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 21 世纪初)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对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一时期,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了对灌浆料的研发投入,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使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98 年 3 月 28 日,原冶金工业部发布了针对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第一部标准行业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施工技术规程》(YB/T9261-98),首次系统地明确了灌浆工艺及要求,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施工提供了规范和指导1。
成熟与广泛应用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进入 21 世纪,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在电力、机械、冶金、化工、石油、建筑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2。其不仅用于设备基础的二次灌浆、钢结构柱基础灌浆、轨道基础等小缝隙粘结灌浆,还用于地铁、隧道、地下工程逆打法施工缝嵌固、地脚螺栓锚固、混凝土梁、柱、板、墙的加固修补灌浆等13。
2005 年 4 月 11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建材行业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JC/T986-2005);2008 年 3 月 31 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系统地对灌浆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了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规范化应用1。
